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
積極做好煤炭大文章
能源是經濟運行的血脈,也是經濟走勢的晴雨表。黨的十八大以來,能源行業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轉型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為“雙碳”目標的實現打下了堅實基礎。
當前,我國能源行業正處于低碳化綠色化轉型的關鍵時期,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正加速構建。作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保障能源安全是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的前提,推進能源綠色轉型,必須統籌能源發展與安全的關系,筑牢安全底線。
煤炭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壓艙石。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煤炭消費量占能量消費總量的56%,煤電發電量占全國發電總量的60%以上。長遠來看,煤炭在能源供應中依舊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實現“雙碳”目標,時間緊迫,對我國能源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要妥善處理好煤炭減量發展與兜底保障之間的關系。
要積極做好煤炭大文章,堅持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深化煤炭行業改革,淘汰落后產能,推進智能化煤礦建設,優化煤炭資源開發利用,提高保障能力。要推動煤炭科技創新發展,加大煤炭清潔高效低碳利用關鍵技術和成果轉換力度。要促進煤炭市場平穩運行,推動煤炭行業大數據平臺建設,建立煤炭生產加工、運輸、儲存和消費信息共享機制。
要著力建設綠色礦山,推動礦區環境保護、生態治理,大力推動煤炭從燃料向原料轉變,促進行業轉型。
(楊沐巖/整理)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煤炭學會理事長劉峰:
“雙碳”目標下要正確認識“煤炭安全區間”
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和重要能源原料,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煤炭產量累計達980億噸,為我國提供了約70%的能源,支撐了國民經濟生產總值9%的增長。未來,在推動能源轉型發展過程中,煤炭還將發揮不可或缺的兜底保障作用。
近年來,煤炭行業堅持自我革命,持續探索轉型升級。更好地發揮煤炭兜底保障作用,需要兼顧自然條件、開發的難易程度、生產消費成本以及運輸存儲條件。加強能源安全的預測預警、科學定量,是煤炭行業面臨的現實和緊迫問題。
煤炭安全區間是一個動態區間,其含義是煤炭行業在能夠健康發展且保障供應的前提下,擁有成功的開采技術和合理的開采成本,可兼顧宏觀調控周期與地緣政治等因素,是踐行環境友好、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圍繞煤炭安全區間,需要對以下幾個命題進行研究:
一是保障短期和中長期目標,正確認識碳達峰碳中和。短期目標是開采煤炭探測機會,中長期目標在于降低煤炭上限,縮短煤炭安全區間長度。
二是研究在不可預知的風險下實現自主可控。如煤炭完成兜底保障任務的臨界值是多少,煤炭建設基數是多少等。
三是根據煤炭儲備建設和動態關系,研究多角色、多用途、多梯度的儲備能力建設。
四是綜合考慮調控周期、政策慣性及靈敏度影響。其中,靈敏度影響尤為關鍵,同時還需要研究評估指標和評估方法,建立評估模型,提供政策措施和政策建議。
(仲蕊 楊沐巖/整理)
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吳吟:
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進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
保障能源安全必須堅持系統觀念來尋求最優解,即堅持能源安全可靠性、清潔低碳生態性,以及效率和效應的經濟性。要獨立自主把握能源供給和消費,無論何時,能源安全保供都是我們永恒的要求。
同時,能源低碳發展是文明進步的時代要求。過去,能源發展首先講可靠性,其次是經濟性,最后才是環?!,F在,環保要求在能源發展中的排序已然躍升,并增加了對生態環境、溫室氣體控排問題的思考。
煤炭工業的高質量發展追求安全高效、清潔低碳、經濟智能,就是要通過不斷的制度改革和技術創新來驅動產業水平不斷提高。煤炭工業要支撐能源又好又快轉型,在此過程中,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必然趨勢,能源轉型的過程必然是煤炭和可再生能源融合發展,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必須順應這一歷史潮流。
隨著技術進步,煤炭和可再生能源融合發展的模式可能發生變化,但一定會沿著更節能、減污、降碳的思路發展。因此,煤炭工業在支撐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的過程,也在探尋自身新突破、找到新場景。
當今社會,低碳化和數字化已成各行業發展的關鍵詞。在新時代,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必須依靠數字技術支撐,沿低碳化方向發展。
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一要加快煤礦智能化改造升級,提高能效,減少碳排放。二要狠抓煤炭利用。三要利用煤礦和煤礦生產的關系,充分利用礦井余熱。四要延伸煤化工,提高煤炭作為化石原料的綜合利用效能,促進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五要提高煤炭原料化利用水平。六要充分發揮煤炭作為支撐能源的基礎作用,支撐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建設發展。(林水靜/整理)
晉能控股集團公司總工程師王德璋:
堅定不移走好煤炭“減、優、綠”之路
針對“雙碳”目標,晉能控股集團編制完成了《晉能控股集團碳達峰碳中和5-10年發展規劃暨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和《晉能控股集團碳達峰碳中和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并根據企業運行實際情況,邊修改完善、邊整改推進,狠抓擴容提質、科技興企、安全強基、增產保供、生態修復等5方面重點工作,堅定不移走好煤炭“減、優、綠”之路,為新形勢下煤炭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積累了可借鑒和可復制的成功經驗?!?/span>
一是擴容提質,提升煤炭開采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不斷提高綠色開采水平。提升先進產能占比,加強先進產能建設;實施精品戰略;優化產品結構;著力提質增效。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積極推進產能核增。在68座礦井99個放頂煤優化了放煤工藝。
二是科技興企,實現創新方式的變革。2021年,共建成3座智能化礦井、145個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48個井下無人值守變電、62個無人值守水泵房等。建成塔山、同忻兩座5G全覆蓋礦井。
三是安全強基,推動企業向本質安全發展。
四是增產保供,堅持節能減碳和能源保障相結合。2021年四季度完成電煤保障任務5057.2萬噸,完成率104.3%,完成量、完成率兩項指標居于全國前列。
五是修復生態,將“百里煤海”變成“百里綠海”,晉能控股集團不斷加強環境整治力度,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協調控制。(林水靜/整理)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北電力大學原校長、新能源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劉吉臻:
加快推動煤炭與新能源融合發展
做好煤炭與新能源相融合這篇大文章是必然選擇,對于保證能源供應和能源安全十分重要。實現煤炭與新能源融合發展,應從以下幾方面推進:
第一,實現逐步減煤的同時,要考慮極端情況下,煤炭能夠產得出、供得上、穩得住。為實現由煤炭向電的轉換,煤炭技術需進一步突破,包括不斷提高燃煤發電效率,提升電力系統靈活性等。在新能源方面,盡快統籌、細化落實可再生能源規劃,推進新能源高質量、規?;l展。新能源技術也要不斷適應大規模新型電力系統需求,通過對新能源發電功率的精準預測,解決新能源大規模消納難題。
第二,系統科學推進煤炭與新能源融合發展,建立全國電力和煤炭交易中心,促進能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實現能源增長保供,統籌煤電與新能源發電融合發展,確保穩定運行和系統平穩轉型。
第三,加大科研力度。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大型央企研發機構,圍繞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新能源融合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以煤炭綠色開發、新能源發電、智能電網、煤炭清潔轉換、先進燃煤發電等領域為重點,部署一批重大項目,推動基礎研究探索、關鍵技術研發、重大工程示范和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搶占創新制高點,為建設能源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第四,制定相應政策。完善科技創新相關財政、金融和人才支持政策,加大對煤炭與新能源融合項目的立項,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完善煤炭和新能源融合發展的金融支持配套政策。堅持問題導向,加速培養研發煤炭與新能源融合發展的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技術人才,創造有利于技術創新的體制機制。
(仲蕊/整理)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陳宗法:
煤電存續發展能力
亟需提升
2021年,電力裝機占比47%的煤電提供了全國約60%的發電量,支撐了超70%的電網高峰負荷,承擔了超80%的供熱任務。煤電企業也是煤炭企業、鐵路貨運的最大客戶。因此,煤電仍然是我國的主體能源。
“十四五”期間,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和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以及能源保供壓力的增加,發電行業呈現出六大發展趨勢,即低碳化提前提速、市場化交易大增、一體化協同發展、智能化建設升級、電氣化不斷加快、國家化走深走實。其中,既有新的機遇,更有新的挑戰,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和正確的把握。
進入“十四五”,政策市場環境發生急劇變化,特別是來自上游煤炭市場的嚴重沖擊、“十三五”期間的煤炭煤電政策的持續影響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的整體環境,導致煤電企業經營“入不敷出”,嚴重缺乏融資功能,面臨著生存難、改造難、發展難、保供難。
提升煤電企業的存續發展能力需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煤電企業要轉變觀念,找準定位,優存量、控增量,提高煤電靈活調節、兜底保供以及市場競爭能力。
二是要建立與新型電力系統相適應的煤電市場機制,以體現煤電的多維價值,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是政府部門要總結經驗,未雨綢繆,綜合施策,大力提升煤電企業的存續發展能力。
四是要落實“十四五”能源規劃布局,政府、企業、社會要統籌兼顧、綜合平衡,實現保障功能、清潔轉型、經濟發展三大目標的統一。 (仲蕊/整理)
晉能控股電力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劉會成:
提升電力產業的含金量、
含新量、含綠量
隨著“雙碳”目標的持續推進以及新型電力系統的逐步建立,煤電產業轉型步伐進一步加快。晉能控股電力集團利用高質量規劃引領高質量發展。追尋國家戰略,致力將集團打造成競爭力、創新力和可持續的綜合能源企業。
集團通過“上大壓小”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持續優化煤電結構,大幅提高能效水平,推動清潔化、高效化、綠色化發展。立足省內、拓展省外,將風電、光伏發電作為未來投資的主導方向。經過近兩年發展,集團清潔能源裝機占比提至30.6%,電力產業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正在逐年大幅提升。
集團超前謀劃、科學部署,完成了23臺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機組最小發電能力降至20%,為清潔能源騰挪空間。完成了48臺機組的供熱改造,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下降。全面提升集團環境治理水平,堅持超低排放,有力推動了燃煤企業低碳發展。
堅持科技賦能,拓展應用場景,持續加大科技創新研發力度。持續參與科研項目和工程示范項目,同高校和科研院所聯手,將科技成果轉換為企業生產力。
構建了城市能源新工廠,積極融入當地社會發展,積極拓展供電、供熱、供氣市場,構建綜合服務體系。同時開發了園區綜合能源服務系統能源、虛擬可視化平臺、智能化供熱技術平臺。配合靈活性深調運行方式,大幅提高了電廠的運行靈活性,逐步構建起新型能源工廠,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依托數字支撐打造運行管控新平臺,與生產經營工作進行深入融合。依托電力交易系統、燃料管理系統等平臺,提高了精準指揮能力和生產效率。(楊沐巖/整理)
中電聯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華北電力大學新型能源系統與碳中和研究院院長王志軒:
正確把握煤電
在能源轉型中的使命
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煤電是否應快速退出?煤電企業已大面積虧損多年,這樣的企業還有價值嗎?在我國能源轉型發展的過程中,煤電正遭遇這樣的質疑。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就很難搞清煤電的定位。
對此,一定要清晰認知中國煤電在能源轉型中的使命。
摸清我國當前的能源特性是解答這一問題的首要任務。目前,我國風電、光伏發展迅速,裝機占比達28%左右,發電量約占12%,發電成本大幅下降。但煤電仍是電力系統的主力電源,裝機容量占比達47%,發電量占比約為60%。煤電裝機及發電量比2010年分別下降8個百分點和22個百分點。
未來,對于煤電的發展戰略,第一,要正確處理好轉型與能源安全、低碳發展的關系。第二,要明確煤電定位,要以系統思維和底線思維確定煤電使命,即托底保供、系統調節、熱電聯供、綜合利用、戰略備用。第三,煤電在“十四五”期間的發展要繼續發揮好電力、電量的主體作用;在推進“三改聯動”時要充分論證,避免盲目改造;污染治理和綜合利用措施要精準、協同拓展,發揮調整煤炭消費結構作用。第四,要建立與煤電使命相適應的政策環境,高度防范煤電生產經營困境演變為系統性風險。
煤電退出歷史舞臺具有必然性,投資者主動建設煤電沖動已基本不復存在。當下的重點是,如何在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的前提下,使煤電機組更好地為可再生能源服務。同時,使煤電投資者有正?;貓?。
(林水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