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通知?!斗桨浮诽岢?,建立全國及地方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完善行業企業碳排放核算機制,建立健全重點產品碳排放核算方法,完善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機制四大重點任務,并首次明確了各任務的重點牽頭單位。
《方案》規劃,到2023年,職責清晰、分工明確、銜接順暢的部門協作機制基本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初步建成。到2025年,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進一步完善,碳排放統計基礎更加扎實,核算方法更加科學,技術手段更加先進,數據質量全面提高。
“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由統計的指標、核算方法、統計口徑以及統計核算平臺等構成?!斗桨浮芬蟊M快規范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對于碳市場的健康發展意義重大。其中,如何統計、核算碳排放量,不同行業間碳的統計口徑如何統一、調整是關鍵。”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互聯網專委會主任曾鳴表示。
亟待統一規范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于去年7月正式成立,為何至今統一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還未建成?在此過程中,全國碳交易又是如何進行的?
“當前,全國碳交易市場只包括電力行業板塊,鑒于電力企業均為國有,碳排放量易于管理,核算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表示。
“雖然納入碳交易試點的省市,在國家有關部委公布的《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溫室氣體統計與核算體系,但各套統計與核算體系之間并不完全兼容。其次,不同試點碳市場覆蓋的行業不同,納入的溫室氣體不同,標準不統一,覆蓋的行業面也比較有限,亟需建立全國統一的統計與核算體系。”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孫永平表示。
“此次《方案》提到,要完善行業企業的碳排放核算機制,除電力外,還囊括了鋼鐵、有色、建材、石化、化工、建筑等重點行業,從核算范圍上進行了擴充完善。”林伯強表示,“此外,全國及地方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的統一,也將解決此前因各地核算標準不一所造成的不公平現象。”
林伯強進一步表示,“統一的核算體系建成后,一方面可對各行業進行摸底,了解各行業的碳排放量;另一方面,也為今后各行業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提供基礎依據,方便制定各行業配額量。”
明確牽頭部門
那么,如何建立統一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當下又面臨哪些困難?
“事實上,建立統一的統計與核算體系早已被提起多年,但彼時國家對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排放因子、電力輸入輸出等相關基礎數據的統計責任尚未明確。如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均出臺了一些參考性方法,但并未建立起全社會的統計和核算體系。”孫永平表示,此前,碳排放數據并不由一個部門專門負責,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生態環境部、國家統計局等多個部門都會有部分統計數據,使得數據之間會有交叉、重復或不一致。
此次《方案》指出,將由國家統計局統一制定全國及省級地區碳排放統計核算方法,明確有關部門和地方對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排放因子、電力輸入輸出等相關基礎數據的統計責任。這明晰了部門間的權責,為后續“雙碳”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了保障。
此外,碳排放數據的真實有效和核算精確度都是困擾碳排放數據質量的難題,其中,排放因子是碳排放統計核算的重要參數。“盡量將前期的基礎性工作做得越詳細越到位越好,使用環節越簡單越好,這樣既可以減少企業的核算的成本,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數據造假。”孫永平表示,《方案》明確指出,由生態環境部、國家統計局牽頭建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數據庫,為碳排放核算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瞄準國際化方向
今年6月,關于建立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草案的修正案在歐盟理事會獲得通過。該歐盟碳關稅提案最終明確于2027年正式實施,將2023-2026年定為過渡期。納入行業除原草案規定的鋼鐵、水泥、鋁、化肥和電力外,還新增了有機化學品、塑料、氫和氨。為此,我國要建成能獲得國際認可的全國統一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迫在眉睫。
曾鳴指出,中國的碳市場發展,需要將能源保供、能源經濟、能源降碳三個目標協調好,達到有序降碳。而這種協調,需要在未來的歷史長河當中不斷的進行動態協調,因此統籌頂層設計至關重要。
“統一的核算體系建設,重點是要在國內市場打好基礎,使得碳交易透明有效,將碳成本計算到整個產品的產業鏈當中去。只有將自身碳排放體系明確清楚,建成獲得國際認可的核算體系,才能在面對如歐盟的碳關稅政策時有跡可循,避免國際貿易打擊。”林伯強表示。
孫永平也表示:“碳排放統計和核算體系的統一需要有國際視野,既要堅持中國特色,也要符合國際的標準規范。碳排放不僅僅是一國的事,因此我國要建立符合中國國情和國際慣例的開放碳排放統計體系。這樣才能夠讓中國在對外貿易中擁有統一的接口,才能夠更好的適應國際規則。”